top of page
借法國電影《尋找她香的故事》(“Perfumes”)談談心理知識販賣、實務心理工作和人的內心療癒
「心理學」與「心理輔導和治療」(即實務心理工作) 的關係有點像「生物學」與「醫學」的關係:一個懂得心臟是如何運作的人,當有人在他面前指著心口説痛時,不一定能夠判斷出到底是那兒真正出了毛病,更何況要幫助到那個人脱離痛苦。「生物學」是理論,「醫學」是應用實踐。來心理工作室的人一般也不
一名害怕演講的律師:讓我們談談「恐慌症」
Simon (假名) 是一名33歲的律師。他來找我的時候 (那已經是大概兩年前) 的數個月之前獲得了上級的提拔升職。新職位要求Simon在不同場合多做些公開演講,提升律師樓的知名度和為公司帶來更多的生意。儘管過往的他比較專注於法律事務本身而比較缺乏演講經驗,但他認為自己能夠勝任。
如何改變性格,從而改變人際關係?
Crystal (假名) 一開始來找我尋求協助時,其實是有點兒心不甘、情不願的。再準確些去形容,Crystal是被她的男朋友強迫來的。原因是後者已經受不了她了,並威脅說若對方不去接受心理輔導和作出一些改變,這段關係很可能就會告一段落了。
因為很想輓留這段關係的原因,Crysta
我應該如何開始進行或檢視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建構自己盼望的人生?
針對一般人的職業生涯輔導,總有其較一般心理輔導或治療現實的一面,例如初步的智力評估、了解受輔者的學歷、收入水平、工作經驗和表現、職場上面對的實際困難等。跟著的重點工作是發掘受輔者有什麼天賦 (talent)。不同天賦適合從事不同的工作。同樣的工作,有天賦的和沒有天賦的差別可以是十
為何工作多年,甚至不斷轉工,仍未能找到職業上的滿足感?
Justin (假名)今年大概30歲左右,踏進輔導室時給人的感覺是雙眼無神,好像有點迷惘的樣子。 Justin 想處理的問題是工作無法起勁,而且已經漸漸威脅到他與老闆之間的關係。理智上他告訴自己該怎樣怎樣做就會拿到能讓對方滿意的業績,但他對於實踐這些想法總是有心無力似的;而日子就
為何我在不該有情緒時卻有情緖?我怎樣才能好好地處理我的情緒?
讓事情更糟糕的是,當你接受身邊的人的勸告時,往往就是「你不要傷心/生氣/煩惱/抑鬱啦!」。但是這些未受過正規心理學訓練的人們並不知道心理活動有它自己本身的現實性,不是他想要不傷心/生氣/煩惱/抑鬱就可以不傷心/生氣/煩惱/抑鬱了的。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包括情緒)有其自身的規律,儘管
為何不少香港人遇上情緖困擾時往往只靠精神科藥物? 論《精神科藥物長期使用的安全性》
蘇聖傑醫師: 《精神科藥物長期使用的安全性》 是一篇有關長期使用精神科藥物的文章。我不反對有時需要精神科藥物,但在香港這個地方有兩個問題: 很多香港人一般遇上「心理問題」都自動會去找精神科醫生,很少懂得其他的治療途徑(例如心理治療師或心理輔導員); 一般的香港精神科醫生都以開精神
為何「清楚意向,不浪費時間」?
芸芸眾多生DSE放榜的報導中,這一篇(來自明報)對我個人而言印象尤其深刻,因為有「清楚意向,不浪費時間」這一句說話,從心理學角度很值得再深入的去思考。
當一個人清楚知道「我是誰」 和我的慾望 ,萬一遇上挫折,就懂得靈活地去堅持意向。就像文中的主角,儘管成績不理想,她仍會想出其他
子女有情緒問題?為何須由父母「心智化能力」的自我評估做起?
他們的子女的「問題」一般是經常情緒失控,而且很多時發現(經過多番嘗試了解之後)是因為他覺得別人不友善或忽略了他之類,例如覺得同學們的笑聲其實是在嘲笑自己,又或者根本無法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不少做父母的都想盡辦法處理,坊間流行的辦法,什麼行為管理 (即胡蘿蔔加大棒)、情緒調適(教孩
為何這可能是人生之中最必須要問的一個問題:什麼是「我」?
何以『什麼是「我」』可能是人生之中最必須要問的一個問題?因為人的生命中或許一個人可能擁有世上很多很多的知識,但若連自己都不太認識自己的話(或自以為很認識自己),想起來倒是有點可悲的,儘管這份認識可能得來不易。至於需要面對和處理心理困擾的朋友,認識這個「我」更加是無法逃避的過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