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Netflix「佛洛伊德」熱潮 — 談談從心理治療的角度,如何正確地理解「戀母情意結」?
可能是因為上個月的某日是佛洛伊德的冥誕,再加上Netflix上有一齣根據佛氏故事而編的劇集,網上最近多了關於佛氏心理學的評論,當中包括批判著名的「戀母情意結」概念。
讀過這些評論後的感覺是,批判者或許只是讀過一些心理學,缺乏進行「深層心理學」臨床工作的訓練和經驗,所以未懂得掌握


如何理解一個沒有動力、卻又不是抑鬱的男人
Bobby (假名)是一名27歲的男士。來找我時剛辭退了一份他認為不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希望在找下一份工作的時候花點時間了解一下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可以做什麼工作或者應否去進修等等,因此發訊息來跟我預約。
Bobby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無力感很重,但又好像


從心理分析角度解讀熱門舞台劇《親親麗南》-- 論「負向母親情意結」
最近看了熱門的舞台劇《親親麗南》。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它說的就是患有嚴重「負向母親情意結」的女性她們的內心世界。這種情況在臨床個案之中頗普遍。
她們來到我心理工作室的原因主要是強烈的生命無意義感和發現自己對身邊人和事存在著種種的怨恨,這與她們心中的自我形象很不符,這很困擾她們,有


為何這可能是人生之中最必須要問的一個問題:什麼是「我」?
何以『什麼是「我」』可能是人生之中最必須要問的一個問題?因為人的生命中或許一個人可能擁有世上很多很多的知識,但若連自己都不太認識自己的話(或自以為很認識自己),想起來倒是有點可悲的,儘管這份認識可能得來不易。至於需要面對和處理心理困擾的朋友,認識這個「我」更加是無法逃避的過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