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帶子女來見我。談了一會兒後,我告訴父母們:「我知道了。要見我的是你本人。由下星期開始我們每周都來一節會晤」。聽了我解釋後,父母們都同意了,後來發現子女的情緒況確實有了改善。
他們的子女的「問題」一般是經常情緒失控,而且很多時發現(經過多番嘗試了解之後)是因為他覺得別人不友善或忽略了他之類,例如覺得同學們的笑聲其實是在嘲笑自己,又或者根本無法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不少做父母的都想盡辦法處理,坊間流行的辦法,什麼行為管理 (即胡蘿蔔加大棒)、情緒調適(教孩子識別繼而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正向管教(例如集中在孩子的強項)等彷彿都試過了,就是效果有限,或者「好了」又故態復萌。 為什麼呢?與其藥石亂投,不如從回歸到根本去看。
「心智化能力」
對於這一點,大名鼎鼎的倫敦Anna Freud Institute就發現,困難的背後往往歸根於孩子缺乏一種稱為「心智化能力」 的核心基本能力!!! 因為運用技巧和方法的背後就是一個人的內在基本能力,當這方面欠缺而且又被忽略,卻只一味從技術、方法角度去處理,結果往往只會是失望。
我本人曾經在一些講座中講過「心智化能力」這個課題,發現大部分家長都沒有聽過,後來知道在香港其實很少人講,我自己如果不是第一個也應該是很早的一批。現在很流行的是「正念」mindfulness,較前衛的一批講「依附關係」attachment。老實地説,較「正念」重要得多,但香港以外的地方都已知道必須從「依附關係」再向前走一步,講「心智化能力」。
這個時候你可能心裏在納悶,這個人說了一大堆,哪到底什麼是「心智化能力」呢?它不是指一個人的智力,而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對別人的理解與表達這些理解的能力。 他代表一個人能夠準確地掌握和表達自己的慾望、想法和情感,並且某程度上能夠推測到別人的慾望、想法和情感。有了發展良好的「心智化能力」,一個人才有能力去與別人溝通、和他人合作,亦是一個人在社會生存和成功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若「心智化能力」發展不良會怎樣?他會經常被情緒牽引,而且因為有困難地去表達自己的慾望、想法和感受,其他人無法適切地作出回應(這個人到底想怎樣?!),所以只能繼續情緒發洩;同時因為無法有效地推測別人,往往是胡亂地猜測別人的動機,因而繼續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別人就更加想遠離了,人際關係自然不好)。
我想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這種「心智化能力」!問題是,「心智化能力」到底怎樣建立起來的呢?答案是,它來自於父母本身「心智化能力」的直接影響!較籠統地說,父母「心智化能力」不高的話,孩子的往往都強差人意。主要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父母本身讓孩子無法理解自己,繼而無法理解別人,兩邊都不理解當然無法做出任何有效的溝通。情況有時是甚至是家族性的,即父母的父母(或者更上)也許「心智化能力」都不高。如果一代作出改變,可能甚至就此改變家族的命運。(協助受影響的香港家庭處理這種情況,亦是我的志向之一)。
作為父母自己的「心智化能力」
讀者們不妨粗略地試著評估一下自己的「心智化能力」。以下幾條問題,試給自己一個1 - 7的分數,1分代表「強烈反對」,7分則代表「非常同意」:
Q1. 人們的想法對我來說是一個謎。 Q2. 我不總是清楚為什麼我做了我做過的事情 。
Q3. 當我生氣的時候,我說了些話,而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我說了這些話 。 Q4. 當我生氣時,我會說我後來會後悔的話 。 Q5. 如果我感到不安全,我可以做出讓別人生氣或討厭的行為 。 Q6. 有時候我做了些事情,而真的不知道為什麼 。 Q7. 強烈的情感常常讓我的思想迷糊 。 Q8. 我總是知道我的感受 。
背後其實是有套計分方法的,但有點複雜,還是不要讓我的讀者們頭痛了 (但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自己的分數,請你PM我,並提供你每一條的分數,我會給你回覆)。簡單來說,你Q1. 至 Q7.的分數如果平均都超過3分,再考慮Q8.是的分數是否低於3分,我給閣下的建議是:寄盼孩子心智成長的同時,亦嘗試反觀自身,同時也給自己一個機會療癒自己、療癒家庭。
(歡迎在頁底的comment位置留言。除此之外,如有問題亦歡迎以PM形式查詢,Derek會盡快親自回覆。)
©2018 by Derek Lam Psychologist - 專業心理輔導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