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n (假名)今年大概30歲左右,踏進輔導室時給人的感覺是雙眼無神,好像有點迷惘的樣子。
Justin 想處理的問題是工作無法起勁,而且已經漸漸威脅到他與老闆之間的關係。理智上他告訴自己該怎樣怎樣做就會拿到能讓對方滿意的業績,但他對於實踐這些想法總是有心無力似的;而日子就這樣一 天一天的過去了。他對此感到莫名其妙:多年來他一直都非常努力工作,並好不容易爭取到今天的位置,但感覺就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如何繼續撑到一個渺茫未知的將來,也會不斷地問現時的職業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儘管年輕時已轉換過好幾次。
他問我:我是不是患上抑鬱?我回應說:在我這兒先不要那急著給自己一個病名,先試著再仔細一點的形容一下自己的工作,幫幫我更好了解你職業的情况?
然後他開始説著説著,而我也很仔細地很用心地去聆聽。他很努力地說明他工作上的種種,但是無論我怎樣聆聽,我都只是聽到一堆關於他工作的形容詞,我無法聽到、感受到 Justin 用他的生命去訴說著他工作的人生故事。因為語言背後無法讓人感覺到背後有著生命,所以聽者無法産生一種共鳴的感受(我有不少clients都有這類問題,而且通常自己無法意識到有這回事)。 為什麼會這樣呢?從心理學的角度, Justin在進行他的工作和訴説著他的工作時的背後,是一個「假我」 (false self)。這個「假我」很有作用, Justin 自小使用著它去符合家庭、學校,公司、 社會等的期望。這個不是沒有必要的,只是他的成長過程沒有讓他充份地感受到自己的「真我」 (true self) 並讓它健康地同時成長,所以 Justin 基本上與他自己真正的內心世界脱了鈎。他的確是很努力地去工作,但他的努力沒有觸碰到他的「真我」或內在生命,因此他的身體不會分泌出多巴胺(dopamine,一種大腦分泌物,會譲人感到欣快),讓他繼續充滿精力地去做事。與此同時,因為 Justin 的「真我」本身的慾望一直被忽略,無法被滿足,久而久之他的身體經常感到無法解釋的緊張和焦慮(要經常經常地去按摩),因為他的內心沒有得到回應,只能夠「乾焦急」。
Justin 對於自己的狀態儘管不能意識到到底是什麽的一回事,但他是會感受到不對勁的,所以他曾嘗試過不同方法去處理那種不對勁的感覺,包括他曾做過數次的性格評估和上過多次的性格學問課程,亦曾經找過生涯導師給過很多職場和人生建議。我相信這些本身都是很好的東西, 可惜的是所學到的知識和道理都沒有觸碰到Justin的「真我」,沒有進入到他的內在生命裡,讓他與自己的內心世界再相遇,所以事情只能夠「水過鴨背」。很多人看完Seven Habits for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之類的書之後卻很快就像沒有看過的一樣,就是這個原因,頭腦認知並非強大的驅動力。
好的心理學家能夠把Justin所面對的問題看得更深,並且針對性地幫助案主。是的,在進行專業心理輔導及治療的過程中他沒有去教 Justin什麼職場和人生知識和道理,所以一開始時 Justin 感覺到有點不耐煩。但他卻有能力讓Justin 漸漸地可以切身地感受到他內心真我的那份呼喚並重新與這個內在生命接軌,而不只是頭腦認知上知道自己該做什麽,卻沒有生命的源動力在背後。要能夠幫助到Justin,心理學家須要具備心理動力取向治療的訓練和經驗,再運用上現今的腦神經科學。
今天的 Justin 在工作上充滿動力、向著他的人生目標前進,遇到困難仍會堅持和採取各種辦法應對,因為他的「真我」給了他很多很多的多巴胺。
註:為了隱藏案主的真正身份,經同意後已給予假名並對個案內容作出適當修改。
(歡迎在頁底的comment位置留言。除此之外,如有問題亦歡迎以PM形式查詢,Derek會盡快親自回覆。)
相關連結:
我應該如何開始進行或檢視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建構自己盼望的人生? (https://www.dereklampsychologist.hk/single-post/2019/06/17/talentcareerpath)
©2018 by Derek Lam Psychologist - 專業心理輔導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