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 (假名)是一名27歲的男士。來找我時剛辭退了一份他認為不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希望在找下一份工作的時候花點時間了解一下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可以做什麼工作或者應否去進修等等,因此發訊息來跟我預約。
Bobby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無力感很重,但又好像心理上背負著很多東西。更多的了解過後發現他的思想並非十分老成,家裡又並不需要怎樣負責任(與經濟尚可的父母同住),因此還未能理解為何他的負重感和無力感為何這麼重。
他告訴我他的困惑。曾幾何時有人拉他去上過一個「成長課程」,當中的一位「激勵大師」曾激昂地告訴學員們,人要找到自己的”passion”,然後要對找到”passion”的事情保持著”passion”去做,就會成功!Bobby表示對此深受啟發,十分認同,惟一直以來都未找到自己的”passion”,因此感到懊惱。
我問Bobby他喜歡什麼、有什麼興趣?除了一般較年輕的男性都喜愛的「打機」之外,他也十分沉迷於網絡上各類的「異世界文學」。
從一個人的興趣可以聯想到對方喜歡身處什麼的環境做事。Bobby似乎喜歡室內和虛擬的世界。有些人進入虛擬世界是為逃避真實和現實(長期/短期),有些人則可以在利用虛擬世界有一番作為 (包括小說、電影、電競等等)。Bobby反覆思考後認為虛擬世界只會是他玩樂的地方。就算他想創作些什麼,這條路太艱難、不好走。
慾望和潛能 「慾望」(desire)是人的主要「發動機」。慾望回應我們內心的需要。譬如,到底是我要爭取到公司內的某個位置以滿足我內心對權力的追求,還是我創作某件產品以招來萬人景仰,以餵飽我對尊祟感的饑渴?細問之下,Bobby意識到自己其實渴望成為一群很特別的人的一份子以及要被人尊重 (這種組合的人通常會走技術型專業人士的路線),不過因為Bobby從未注重到這部分的自己,因此也從未積極推動自己在世界中尋覓到一個社會認可的專業群體,並從中去找到可以「安頓自己」的位置。遺憾地説,Bobby過去的種種學歷及工作經驗都不會讓他以上的慾望得到滿足,一直都在乾羡慕甚至妒忌別人。
認識了自己的慾望之後,很自然地就會追問,到底我是個怎樣的人,具備什麽内在條件,讓我可以追逐自己的慾望呢?Bobby對自己的理解似乎都是基於一系列無益的觀念及對自己的錯認。例如他認為自己是個沒有什麼長處的人,如果有什麼優點的話,就是待人比較禮貌客氣。其實Bobby有進行謹密思考的潛能,只是他一直不認為自己有這種可以發展的潛力,而且那也不是什麼「吃香」的東西 (受到身邊的人影響他認為「口才好」/「吹得」才是有用的本事),所以一直都沒有用心地去開發讓潛能發揮出來,甚至一直從事不太需要思考的工作。
根據Bobby關於上一份工作的描述,他十分強調那些人願意幫助他、教他,那些人沒有助他之餘還給他臉色云云。至於自己工作技能上的不足,他沒有想過自己通過自我學習或參加課程來加強自己。Bobby解釋說,可能那份工作不是他的”passion”所在,也跟他性格不吻合。以上反映Bobby是個對自己要求不高的人,同時他內心對他人會幫助他存有一份寄望。
此外,因為他是「思考型」,卻又因為沒有怎樣訓練過自己的思考,想事情時往往鑽牛角尖丶思前想後,包括怎樣決定自己該走的路。須知道好多人生裡的事情是無法純靠思考得到答案的,往往靠的是instinct,並且信任自己那份所謂的gut feeling。可惜Bobby就是無法做到這點,只能依靠自己蹩腳的思考。
讀到這裡,大家都可能開始明白到Bobby的負重感和無力感從何而來了。一言以蔽之,就是他從未活出自己本應最有力的部分,卻要身處和應付這個現實和殘酷的世界!從未活出的是他的慾望、他的潛能、一個置身於能滿足他慾望和發揮潛能的世間位置和環境𥚃的自己!
一般人會立即隨著說:那Bobby快趕快從新與自己的慾望接軋,就算可能因能力或年齡理由不能成為什麼技術型專業人士,也應盡可能尋找機會發展及發揮他的潛能,不致於埋沒自己。
真實的Bobby
從心理學角度當然事件沒有如此簡單。一個好的心理學家需要問的是:為什麼Bobby會變成這樣?知道背後的原因,就是治療的關鍵,否則只會是在表面做功夫。
Bobby的父親是位公營機構職員,其實他是不太了解父親具體是做什麼工作的,只知道他要「服侍幾位上級」,比較忙,不是那種「朝九晚五」式的公營機構職員。從小到大對Bobby而言,父親就是一位在外受苦、回家後欸聲嘆氣的男人。至於身為家庭主婦的母親,則會在兒子耳邊控訴父親如何為工作冷落自己,以及抱怨丈夫回到家中時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對家裏的事情和兒子的功課又不聞不問。父親的形象對小孩子而言代表了外在世界和對外在世界的慾望,在Bobby的內心中,這些都不是什麼美好和值得響往的事物,甚至很瞧不起父親所代表的一切;内心𥚃他寧願留在「家中」接受母親的照顧和關懷,無意識地也期望世人如此待他。
讀到這𥚃,大家終於明白Bobby為何那樣評價他的上一份工作 (集中在別人有否給予他支持和幫助,而不是他爭取到不能爭取到什麼),以及為何他一直沒有去認識自己、為自己定立目標並為著達成目標去付出努力去發展自己、改進自己。大家也因此了解到,Bobby如想作出改變,就需要他先意識到自己內心世界的真實情況 (過往一直是在無意識之中) 並重建內心的價值體系,而不是單純強迫自己進行一些正向思想、坊間流行概念的追逐 (例如什麽「要找到自己的"passion"」) 或外在行為去所謂突破自己。
為什麼這個世界總是這麼的不如意,對於可以爭取什麼自己又是這般的無力,但現實又總是壓在自己的肩上...或許是時候去檢視自己一直忽視的內心世界了。
註:為了隱藏案主的真正身份,經同意後已給予假名並對個案內容作出適當修改。 (歡迎在頁底的comment位置留言,以及分享文章。除此之外,如有問題亦歡迎以PM形式查詢,Derek會盡快親自回覆。) 相關連結: 為何這可能是人生之中最必須要問的一個問題:什麼是「我」? (https://www.dereklampsychologist.hk/single-post/2018/07/04/Most-Important-Question-In-Lif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