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心理分析角度解讀熱門舞台劇《親親麗南》-- 論「負向母親情意結」


最近看了熱門的舞台劇《親親麗南》。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它說的正正就是患有嚴重「負向母親情意結」的女性她們的內心世界。這種情況在臨床個案之中頗普遍。

她們來到我心理工作室的原因主要是強烈的生命無意義感和發現自己對身邊人和事存在著種種的怨恨,這與她們心中的自我形象很不符,這很困擾她們,有時還會做出一些自己也不能理解的、對自己人生做成破壞的行為,所以希望接受心理輔導和治療。

跟話劇女主角Maureen (蘇玉華飾演)一樣,她們與母親的關係都不太好卻情感上糾纏在一起,而且內心經常存在著一把「母親的聲音」(可以是意識到的或是無意識的)常常對自己評頭品足、冷嘲熱諷:從自己的生活方式、喜好、身材 (尤其是女性性徵)、情感、愛慾等等都好像一無是處、一文不值,甚至像些天大的笑話。同時,內心為了抗衡這把「母親的聲音」,往往她們把自己思維嘗試變得很理性化、邏輯化和社會化,並用此等思維方式告訴自己應該把她們自己變成一個怎樣的人、應該做些什麼、應該怎樣過自己的人生等等 (從她們口中往往你會聽到很多「人生規則和哲理」)。結果,她們要麼一部分的自己屈服於那把「母親的聲音」(即按著依從),一部分做著與「母親的聲音」完全相反的事情,或者是一部分完全依附於貌似客觀的邏輯分析和社會道理 (一把與「母親的聲音」性質相反的「權威聲音」)。一句話説,她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誰、她們真正要的是什麼、怎樣活出自己、沒有在「母親的聲音」壓迫下的人生是怎樣的、那些邏輯分析或社會道理與自己的人生相關、那些只是一堆與自己人生無關的「語言遊戲」。讓事情變得更複雜的是,正如在第二段初所講,她們的人生很多時都與真實的母親很緊密地捆綁在一起、互相折騰,就像話劇中的女兒Maureen與母親Mag (葉德嫻飾演)。

慢慢地人生到了某個階段,她們突然發現那表面看來完全「正常無誤」的自己和外在人生,私底下卻是感覺到那兒都不對勁 (例如莫名奇妙的感到自己在自欺欺人、對自己、對人生的無意義感等), 甚至存在著不少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失控行為 (例如縱慾、沉溺等)。若果她們採取忽略或逃避的方法,最終她們只會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對勁和失控。就像故事𥚃的Maureen,內心那把「母親的聲音」不再出現,因為她已徹底地失去自己而完全copy了、變成了那個自己曾經非常討厭的「母親」,變得她自己都無法想像。

心理輔導和治療的方法是去除內心的困擾,幫助她們找回自己的內在聲音(不再被「母親的聲音」壓倒)、一個真實的自己、健康的自我和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因內心空洞而感到存在沒有意義。這個過程並非輕易,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她們幾乎都是一座貌似睡着的「活火山」,指的是那個長期被抑壓的真實自我其實都充滿着憤怒及其他衍生出來的複雜情緒,這些龐大的情緒力量必須得到妥善的處理;另一方面,她們對於一個離開「母親的聲音」、邏輯分析或社會道理的自己和世界一開始都實在難以想像,對那份未知、不確定充斥着恐懼和擔憂,寧願回到那熟悉的一切。就像女主角Maureen,最終都無法離開麗南這個小鎮、那間小屋子,失去了一切原屬自己人生的種種可能性。一個好的心理學家的責任,就是幫助和陪伴案主經歷一個對她人生而言十分重要的蛻變過程。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的客戶很多時都從戲劇之中看到了自己的鏡像。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呢?

(註:「負向母親情意結」實際上有很多種形態,這裡講的只是其中一種。)

《親親麗南》故事大綱 (source: https://www.projectroundabout.com/):

愛爾蘭山區小鎮麗南周邊的一間小屋,幽暗且充斥著惡臭味,兩母女在侷促的空間中互相折騰。女兒Maureen(蘇玉華飾演)的自由多年來被母親Mag(葉德嫻飾演)肆意踐踏,二人互相厭惡、仇視,卻終於無法擺脫唇齒相依的生活。直到Maureen 尋找解脫的機會突然出現⋯⋯

©2020 by Derek Lam Psychologist - 專業心理輔導及治療.​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