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一段時間沒寫博文了,只因工作上一直都太忙太忙了。
也不想純粹把一些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抄抄寫寫...一來我不是在販賣心理學知識,另一方面我對心理知識的販賣也帶有保留。我比較有興趣的是談談從實務工作中獲得、或許會為別人帶來一點啟發的事情。
現今在網上可以發現很多簡短的心理學知識內容,導致很多「斷章取義」式的「自我診斷」。很久以前已有聽過醫生被「自己Google過」的病人逼瘋的事件,現在情況已蔓延到心理治療界了。現在很多人一見到我就告訴我他患了PTSD,其實可能他只是剛剛與男/女朋友分了手,感情受了傷而不是真正的「traumatised」!也越來越多人認識了點「依附理論」就告訴我他是「不安全依附型」。老實說,把人籠統地分成4大類什麼的,較坊間流行的「九型人格」還要粗疏,除非你是十分確定你遇上的問題是跟依附形態直接有關!現代人因為迷惘往往無意識地需要紿自己一個「身份」,給自己一副「心理標簽」(例如:我是「焦慮依附型人格」、我是「5號仔」等等)彷彿地滿足了這種認同需要。美式市場化的心理學界也樂於促成人們去擁抱這種需要(我們在亞洲的大可不必如此),各種潮流式的心理小品如雨後春筍般的充斥市場或網絡世界。問題是,知識是增長了,為自己的情況似乎有了更貼切的描述覺得有所憑藉了,知道了自己並非世上唯一擁有這種情況是讓自己心安了些許,惟除了這些之外並沒有帶來什麼改變。
「心理學」與「心理輔導和治療」(即實務心理工作) 的關係有點像「生物學」與「醫學」的關係:一個懂得心臟是如何運作的人,當有人在他面前指著心口説痛時,不一定能夠判斷出到底是那兒真正出了毛病,更何況要幫助到那個人脱離痛苦。「生物學」是理論,「醫學」是應用實踐。來心理工作室的人一般也不會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我是患了依附方面的毛病」,他大致上只能指出,例如他的人際關係出現很多困擾,他不快樂。懂得一般性的心理學理論是一回事,能夠解讀乃至治癒個別的人心又是另一回事。
最近的一齣法國電影《尋找她香的故事》(“Perfumes”)或許可以借來透露一下心理實務工作的過程,儘管故事本身與心理輔導或治療並沒有什麼關係!女主角天生嗅覺敏銳,是一名調香師。原本公司打算推舉她成為品牌的明星,但因本身抗拒與與人攪關係和想起面對記者都感到害怕,竟然讓「搵食工具」嗅覺也失靈了,最終被公司炒掉,只能夠去接一些她不太願意接的工作。女主角的情況像很多心理工作室的來訪者一樣,就是生命中遇上了某種困難或危機。你可以很快地指出她的問題是社交恐懼、逃避依附型態和身心症等等,但又怎樣呢?
我的習慣是每個故事都看作夢,若來自無意識的夢都帶有療癒性,那女主角的夢𥚃也好、內心世界之中也好,到底要出現什麼,可為女主角帶來某種改變呢?
夢裡出現了男主角,在互動中讓女主角感到有人會明白她並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反應如何給對方造成傷害,也讓她接觸到的世界不再只是片面而是更完整更加豐富。
夢裡也為女主角再帶來一次的恐懼和失效,讓她終於能夠真正面對自己的厭惡和自己的慾望。
最後,夢裡安排了醫生的到訪,為女主角的內心注入了希望和改變的動力。
至於故事的男主角呢?他是一名職業司機,人活得很窩囊... 蝸居一隅,工作差點兒掉了,爭取與離婚妻子的女兒共同撫養權因自己的不濟而碰壁。若他單純地遇上一位略懂心理學知識的人會怎樣給他幫助呢?建議他如何處理「壓力」?不要看低自己?不要執著他的目標,還是讓他意識到他的不堪處境是因為「社會的壓迫」、錯不在他?
這些或許會有幫助,也或許會變本加厲。來自無意識的療癒力一般不會通過如此表面和看似直接的方法...男主角的夢/內心世界裡安排了女主角的出現,重新喚醒了男主角一直被埋藏了的能力,讓他遇上真正的、而非迷失了的自己。彌補女主角缺失的一塊的過程中也讓他體會到自己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其實可以在一個更好的舞台上發揮。夢也同樣地為男主角安排了一場挫折,讓他生命無法走回頭路,必須突破。最後,在女兒的班上介紹自己是一名調香師而不是不屬於他命該的職業司機時,他的生命閃閃發光。
實務的心理工作,就是在工作室內兩個人之間的互動中,在來訪者的內心泛起了一重一重的「化學作用」。
(歡迎在頁底的comment位置留言以及分享文章除此之外如有問題亦歡迎以PM形式查詢Derek會盡快親自回覆。)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