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何退休後變得情緒不穩?讓我們談談「退休症候群」。

每年Derek都會遇到以下一類的求助個案:退休不久的人士 (多為男性) 從原先的看似適應然後漸漸出現了使人困擾的情緒問題,並讓家人感覺到辛苦和擔憂。

何先生 (假名) 是其中的一位,來找我的原因是因為女兒堅持他需要接受心理輔導。何先生曾經是位跨國飲食集團的中上層,兩年前退休時心想辛苦了這麼多年,而且子女都已經長大成人了,終於可以「嘆世界」了。在退休後的大概頭一年,除了不下數次的外遊之外(時而舉家,時而攜眷),平時早上喜歡與太太去飲茶行公園,陪太太逛街買餸,自覺還算寫意。後來漸漸不太願意離家,習慣每天睡醒後便於家中上網、看電視劇集,太太準備好飯菜便吃,有時會小睡一會,偶爾才外出一、二小時便回到家中。起初太太與子女也不以為意,加上在家𥚃何先生一直是「權威人士」、「一家之主」,也因此不太敢於向其詢問狀況。當然有時仍會禁不住請求他多點外出活動,但往往卻換來何先生牢騷不斷,只好作罷。

有一天,太太想何先生幫忙找一部空氣清新機,因為現有的已壞了。這類家電採購一向是何先生樂於去做的。惟這次卻不一樣,何先生推卻說他已經不太懂得現時流行的新款式,自覺沒有信心買到適合的,讓太太去找子女去購買。太太數小時後堅持請他幫忙,結果何先生大發雷霆,狠狠地罵了太太一頓,說他最近腰背隱隱作痛,已十分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但太太卻未有留意關心。太太被咆哮得敢怒不敢言,待子女回家後,才忍不住在他們面前流下眼淚。

其中女兒因為擔心母親,決定多回家中陪伴兩老,因此留意到父親在家中時而悶悶不樂,時而煩躁不安,情緒起伏大,又經常懷疑自己健康變差,抱怨家人沒有足夠的關心。女兒因為擔心,決定陪伴父親去醫院做一次詳盡身體檢查,結果是儘管身體機能因年齡有點衰退,總體來說健康還是不錯的。惟何先生沒有因此變得安心,還是經常懷疑自己身體有問題。太太經常在家中面對着丈夫,對方的情緒起伏讓她感到很大困擾,每天的折騰着讓她感到很無助。幸而,做父親的畢竟是比較痛錫女兒,當女兒在跟前說出自己的觀察和母親的感受,何先生意識到自己可能出現了心理狀況,於是同意女兒的建議,接受心理學家的幫助。

何先生的情況是坊間經常聽到的所謂「退休症候群」(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或簡稱《DSM-5》,此並非一項正式的精神疾病類別)。一般而言,當中主要涉及這些狀況:

1. 經常把自我封閉起來,又常常感覺到寂寞,忽然間又會出現沒有來由的失落感覺。

2. 自信心下降,無力感加重,像輕度抑鬱。

3. 性格變得較孤僻和多疑,敏感易怒,有些情況會不知不覺就懷疑自己身體有病或有健康問題。

4. 時而煩躁不安,時而悶悶不樂,情緒起伏大。

讀者或許會問,什麼人會容易患有所謂「退休症候群」,是不是所有退休的人士都容易染上?

一般而言,工作或職位代表一種社會身份。尤其是對於很多男性而言-當然亦包括不少女性-社會身份就是其主要的個人自我認同基礎,即是他於內心中定義自己的主要方式,例如我是一名律師/警察/消防/教師/企業高層...等等。以何先生而言,「跨國飲食集團的前中上層」已是他的一個前社會身份。那麼除了這一份讓他可以懷緬的記憶、一份或許可以讓他感到自豪的過去,現在的何先生認為他自己是誰呢?你可以說他還是一位父親、一位丈夫。但是對於何先生,他的子女已經長大了,對他這名父親的需要已經不像以前那般了,因此父親這個身份並不能再帶給他足夠多的生存意義,至少在他的內心是如此。至於丈夫的身份,他與太太已是多年夫妻,親密度一般,而且自覺在太太心中的丈夫形象乃建基於自己在外是個怎樣能幹、在內是個能養妻活兒的男人。缺少了社會的身份,而家庭的身份變得模糊,何先生的內心中已經不知道他自己是誰、有何身份賦予他一定的生存意義,也頓然對自己失去了自信。

可是何先生無法意識到內心的這一切變化,也無法說出他內心的困苦,只能以孤癖封閉、煩躁不安、悶悶不樂、情緒起伏、疑心重重、敏感易怒等方式呈現他內心的感受和需要。說到這裡,讀者或許心裡已經清楚,一個人如果他的自我認同大致上是建基於他的外在身份而不是一份內在存在感,他是會傾向比較容易患上所謂《退休症候群》的。另一方面,這情況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並不是不普遍。

心理輔導和治療的過程讓何先生意識到他心理狀況出現變異的背後的內心因由,同時也幫助他找到外在身份以外的自我認同和退休後的生存意義。據我所知,現在的何先生對自己的退休生活感到十分滿意,而家人也已放下了心頭大石。

註:為了隱藏案主的真正身份,經同意後已給予假名並對個案內容作出適當修改。 (歡迎在頁底的comment位置留言,以及分享文章。除此之外,如有問題亦歡迎以PM形式查詢,Derek會盡快親自回覆。)

©2020 by Derek Lam Psychologist - 專業心理輔導及治療.​

Comments


bottom of page